当前位置:首页 >> 实务研究

文章检索SEARCH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范
来源:宁波著名律师 建筑房地产律师 宁波刑事律师    发布时间: 2019-05-17    点击次数:3543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或企业家因涉嫌刑事犯罪而破产倒闭或锒铛入狱,因而刑事法律是悬在企业和企业家头上的“一把剑”,企业和企业家稍有不慎,就会遭遇风险。

但是平日里企业家的精力和时间主要关注业务的推广,企业的管理,重心是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前景等,即使涉及到法律风险,企业家往往是关注企业自身经营所产生的民商事法律风险,而忽略了企业家自身所面临的刑事法律风险。而现代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家所面临的刑事法律风险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甚至比民商事法律风险更大,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具有双重处罚性,在司法实践中,对犯罪企业的刑罚为罚金刑,但同时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人身刑。企业受刑事处罚,会信誉清零,资源流失,可能会倒闭;企业家会被剥夺人身自由,附加财产刑,给家庭带来危机。

司法实践中,企业面临的刑事法律风险可以分为4类: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刑事法律风险、企业管理中的刑事法律风险、企业交往中的刑事法律风险和融资中的刑事法律风险。这4类对应着刑法规定的170多个罪名,下面我们按照分类将企业家触犯的高频罪名一一表述。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刑事法律风险

污染环境犯罪

《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污染环境事故罪】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条所指的排放、倾倒、处置行为本身都是法律允许的行为,但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向环境中排放、倾倒、处置有害物质,就有可能污染环境,进而造成环境污染事故。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201711日起施行。

在以前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常常被环保主管部门课以行政处罚,要求整改,很少有企业因为污染环境被停产停业,更没有企业家以污染环境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如今绿化环境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绿色环保。司法实践中加大了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企业环境罪要对直接负责人和主管人员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2016227日公布,20151月至11月,全国污染环境案件犯罪嫌疑人1340人。

20143月份至4月份,被告人张某、蔡某分别出资入股,未取得经营许可证,在正定新区蟠桃村宏光饲料厂内,非法拆解废旧铅酸蓄电池,严重污染环境,经法院判决张某、蔡某构成污染环境罪。

食药类的犯罪

《刑法》第三章第一节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与污染环境罪一样,以前此类犯罪只要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害后果,特别是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司法机关基本不进行立案调查或进行刑事追究,基本以行政处罚为主。但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增加,司法机关无论从立法和司法上都加大了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河北省三鹿集团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案件,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定罪处罚,三鹿集团破产倒闭。

 

企业管理中的刑事法律风险

挪用资金罪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挪用资金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职务侵占罪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企业和企业家资产的混同,会导致企业家涉嫌挪用资金罪或职务侵占罪。特别在家族企业中,企业家常常认为这个企业是自己的,根本没有意识到企业资产和自己的资产不是同一性质的财产。因此支配企业的钱往往非常随意,比如将企业的钱划入自己的账号或者关联企业,或者未经其他股东同意对外借款等行为。例如某企业家名下控股有两家企业,其中一家企业资金困难,该企业家将自己控股的一家企业账上的50万元划入困难企业。此后被这家企业的一名股东举报,该企业家以涉嫌挪用资金罪立案调查。

危害税收征管罪

《刑法》第三章第六节规定了危害税收征管罪一共涉及到16个罪名,如果企业没有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很容易出现税收违法行为,严重的则涉嫌税务犯罪。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是企业管理过程中涉及税务问题时主要的罪名,是指违反国家发票管理法规,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增值税发票的行为。

近年来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员工工资提高,成本增大,压力巨大。相当一部分企业会有偷税行为。表现突出的在民营企业中常常有两本账册,一本是提供给税务机关,以应付税务机关的检查。另一本是企业内部账册。这样做企业减少了税赋,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不经意间就会面临刑事法律责任。

因而企业应该诚信纳税,尤其要注意定期进行税务风险评估,合理控制税务管理的流程和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税务风险。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条是关于恶意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规定。本罪的客观方面变现为两种情形:一是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转移财产”就是通过无偿赠与、恶意低价转让、过户登记等方式,将本来属于自己名下的财产转到他人名下。一是有能力支付而支付劳动者的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如果数额未达到较大,或者未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又或者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而支付的,都不构成本罪。对于由恶意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少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修正案(八)》将部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入刑”,目的是加大对劳动者获得报酬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包工头胡某因拖欠民工工资12万元后逃匿,被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2万元。该案是首例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刑事案件。

自从有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定罪量刑的依据后,劳动者的讨薪情况有了相应的好转。很多企业家债务可以不还,但员工工资尽量归还,是为了避免承担刑事责任。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

《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金。

在公司法修改及国务院规定审批权限放开后,公司在注册时从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取消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制度和缴足出资的期限规定。因而,本条只使用于依法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公司。

在这种情况下,原有刑事法律关于虚假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使用范围及犯罪主体发生了变化。与过去相比,企业家涉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刑事法律风险将大大减少,但是并不意味着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就已经取消了。因为一旦企业违法违规经营,侦察机关对企业立案侦查,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罪名时往往会以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来定罪处罚。

 

企业交往中的刑事法律风险

行贿罪

《刑法》第三百九十条【行贿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中国是人情社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和权利关系纠缠等情形。某些企业家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及获取高额的利润和回报,对官员进行了利益的输送。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大批官员的落马,而这些官员的背后出现了很多的企业和企业家。而企业只要被纪律检查机关传唤协助调查,马上就有银行催还贷款,引发一系列危机,对家庭、对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随着反腐力度持续不断的加大,政府努力实现“官员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政治局面,不断推进政府权力透明化、公开化。因而企业家需转变行事风格,预防企业腐败现象,规避企业的刑事法律风险。

 

融资中的刑事法律风险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范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范



大多数企业家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家在无法通过正常的融资渠道获取经营所需资金时,往往会通过法律规定以外的其他方式进行融资,而企业融资类刑事法律风险主要出现在两种融资过程中,一是向社会民众公开筹集过程中,一是向金融机构贷款过程中。

向社会民众公开筹集过程中可能会触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两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集资诈骗罪

《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集资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中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作为涉众型经济犯罪,从法条我们可以看出集资诈骗罪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量刑较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量刑起点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集资诈骗罪量刑起点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在实务操作中,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分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关键。根据集资后资金的总体运用方式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如果行为人集资后携款潜逃或者全部挥霍,当然可以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实践中情况可能更为复杂,根据案例具体讨论分析。

向金融机构贷款过程中可能会触犯贷款诈骗罪、票据诈骗罪

企业家为了向银行贷款,满足银行贷款的审批标准和要求,银行常常口头指示企业更改财物数据,以符合银行要求的贷款条件和财物审查需要,企业家为了获取银行贷款,基本上都会满足了银行的要求,修改财物报表和数据。但一旦企业无力或者无法归还银行贷款时,企业家同时也面临贷款诈骗罪、票据诈骗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存在于设立、运营到终止的各个环节,往往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企业家怎样来防范刑事法律风险。

提高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意识,企业家应多接受刑事法律培训,认识到刑法不仅是用来惩罚不法行为,也是用来保障其合法权益。

建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可以使包括刑事法律风险在内的法律风险管理的重点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防范转移。

将预防思维导入企业刑事风险防控,推荐企业内部反腐的公开化、透明化,预防企业的腐败现象,正确处理政商关系。

友情链接